中韓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,韓國漢詩作為“域外漢文學”西服,至今仍然熠熠生輝,眾多文人被它吸引。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季就是其中之一。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他,像一隻忙碌的工蜂:每天6點準時起床,凌晨2點才睡,其餘的時間都是“在故紙堆中跋涉”,成為韓國漢詩研究的先行者。韓國漢詩與中國文化有著怎樣的勾連,如何進一步弘揚中國古代文化,帶著這些問題,記者採訪了趙季。
  中國古典支票借款文學研究的新“增長點”
  在趙季看來,“韓國漢詩文獻有巢氏房屋研究幾乎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處女地,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新的增長點”。
  趙季與韓國漢詩結緣,是在2002年。他赴韓國濟州大學講學期間,在該校圖書館發現了大量韓國古代漢文著作,其中《詩話叢林》選錄了韓國24種優秀詩話中專門評論韓國室內裝潢漢詩的內容。趙季被深深吸引住了,當即決定註釋《詩話叢林》,同時進一步瞭解熟悉韓國漢詩,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。
  韓國漢詩是韓國古代文人按中國古詩詞咖啡機韻律、平仄要求寫成的詩詞,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寶貴結晶。由於朝鮮和韓國分別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廢除了漢字,因此在這裡能夠深入研究理解韓國漢詩的學者鳳毛麟角。趙季下決心開墾這一塊處女地。於是他講學之餘,在首爾、釜山、濟州搜集、購買了大量關於韓國漢詩的文獻資料,以至於回國時行李超重60多公斤。
  專啃“硬骨頭”的趙季,把自1688年問世以來從未有人校點註釋過的《箕雅》作為獨立整理韓國漢詩文獻的“開篇之作”。《箕雅》14捲,共收錄了490位詩人的2253首漢詩,是韓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詩歌總集,影響深遠。自2005年起歷時3載,他參考中韓典籍400餘部,完成《箕雅校註》計108萬字,於2008年12月由中華書局付梓。同時他還完成了專著《箕雅五百詩人本事輯考》和論文《箕雅引經考》的寫作,總計130萬字。
  此後,韓國漢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,引發了學界關註。趙季乘勢而上,帶領學術團隊與朝鮮延邊大學合作,於2012年12月出版了820萬字的《韓國詩話全編校註》。
  值得一提的,還有趙季的另一部作品《足本皇華集》。《皇華集》由明代中國使臣與朝鮮詩人共同創作,反映了明朝作為當時世界上先進大國的文化魅力,也映射出朝鮮詩人對於漢文化的由衷羡慕與認同。經多方尋找,趙季終於找到海外失傳的《辛酉皇華集》,連同其他23種《皇華集》一併輯校,名之曰《足本皇華集》,其中收錄詩歌6289首、散文227篇。自此24種《皇華集》成為完璧,堪稱學術界一大幸事。
  文獻整理需要極大的閱讀量,許多研究者望而卻步,趙季卻甘之如飴。他評價自己“於理論研究興趣不大且造詣不深,文獻整理則較為順手”,因此,輯校韓國漢詩“正是揚己所長”。
  種下漢文化的“種子”
  “兵部尚書”相當於國防部長,“吏部侍郎”相當於組織部副部長……趙季的學生酒芃憶起4年前的“古代文學作品選”課上,仍然忍俊不禁。
  理解韓國的漢詩創作,需要對漢文化有充分的理解。趙季開設的“古代文學作品選”是南開大學文學院一年級的專業必修課,很受學生歡迎。“從孔子身世的種種傳說,到司馬相如的感情生活,趙老師在課堂上總是把經典與故事糅合在一起,讓人興趣盎然。”酒芃說。
  趙季並不認為他講這些是為了迎合學生的“口味”,而是在複原“文化原象”:“儘量生動、立體地複原古代文人,做到‘情景再現’,讓學生更真切地理解當時文人的情懷。”講到儒家,他會以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來鼓勵學生積極進取;講到道家,他又以“死生無變於己,而況利害之端乎”告訴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應當有豁達的心胸。
  他特別反感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,因此在備課時總要查閱大量資料,保證內容的豐富。韓國留學生金真僅聽過趙季一門選修課,就一直跟隨他從本科念到博士。
  為了培養學生扎實的古籍研讀能力,趙季佈置的作業也獨具特色:他發給學生紙質版的繁體字古籍資料,讓他們翻譯成電子版現代漢字後,他再逐一批改,明其句讀。
  儘管這樣備課、批改作業很耗時間,也毫無“量化”的成果可言,但趙季認為這是值得的:“作為‘傳道授業解惑’的教師,應當是一臺‘播種機’,在學生的心田種下中國傳統文化的‘種子’。”
  趙季認為“和”與“中庸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:“中庸”是一種不偏激不保守的態度,秉持“中庸”原則才能實事求是,才能以“和”為貴、“和”而不同,以兼容並包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。“中華文化延綿不絕,必然會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生機,在世界範圍內散髮出無盡的魅力。”
  金真告訴記者,跟隨趙季修業7年,她越來越愛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,她要讓更多的韓國人從瞭解韓國漢詩開始,逐步認識中國文化。(本報記者 陳建強 本報通訊員 馬 超)
     (原標題:走近韓國漢詩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c80xcihx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